top of page

「唔知、唔明」怪獸

  • 作家相片: May Aresko Lam
    May Aresko Lam
  • 2023年10月9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May Aresko Lam



在與家長的傾談中,最常聽到的是「細路仲細,佢都未必知/明⋯⋯」。面對神經典型 (neurotypical, 即一般成長中) 的孩子,成人都會出現這固有想法,更不用說對神經多樣性(neurodiversity)的孩子,特別是智能不足的一群(mentally retarded)。感恩地,今年暑假讓我遇上一位很有心的院舍舍監,願意為這群中度不足的孩子嘗試提供兒童醫療輔導,讓我更清楚看見這「唔知、唔明」怪獸的存在。


舍監告訴我有些孩子需要經常進出醫院,對醫院及醫療程序都有恐懼,有些孩子更需要由十多名醫護協助才可以完成檢查/抽血過程。因此,她想嘗試透過兒童醫療輔導讓他們減低對醫療程序的不安。雖然我們彼此都對這次嘗試沒有十足把握,但我總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其內在能力,只是有時需要由別人引導及陪伴讓它的小宇宙發揮出來。於是,我與3位孩子展開了這個探索旅程。

3個孩子都有著不同的性格和特質,他們的關注點及發展程度都各有不同。透過不同的遊戲,與孩子們建立互信關係,再藉着醫療活動,讓孩子嘗試了解及掌握醫療程序。在每一節治療性活動中,孩子們總是給我驚喜。有的孩子能掌握新的技巧以面對醫療程序;有的能學習嘗試控制自己難以安定下來的身體來配合打針;有的更能理解進行醫療程序的原因及過程,雖然感到懼怕,但仍嘗試學習忍耐並用新用的應對方法來配合。短短4節活動,他們對醫療程序開始有不同程度的掌握。這次的探索旅程讓我感到很鼓舞!數星期後,舍監安排了一個時間讓我與同工們作個總結。從舍監的報告中聽到,其中一個孩子在活動後回到醫院覆診,雖然這次他不需進行任何入侵性的醫療程序,但今次他跟過往不一樣,這是他第一次可以十分合作及順利地回院覆診呢!可見這孩子在遊戲中成長了,對醫院及醫護的抗拒感減低了,合作性亦提升了。我相信,如果有更長的時間跟他們一起活動,效果會更好呢!



這個探索之旅讓我看見上主創造的奇妙!每個孩子(不論是神經典型或是多樣性的一群)都存在著可塑性,需要成人適時的照顧,以合適的方法灌溉、施肥、修剪而成長。成年人總有這錯覺,以為孩子不會明白或不理解很多事情而選擇不談,有時孩子卻因此而失去一個成長的機會。不錯,孩子的腦神經發展是有其發展進程,跟成年人比總有所不及,故有些時候真的需要我們保護他們。可是,事實上孩子的腦神經每天都在快速吸收新知識並成長,故另一部份則要靠成人透過適切的教導和引導使他們合宜地成長。其實,這個「唔知,唔明」怪獸的出現,可能是因一方面成年人想保護孩子,不想孩子承擔連大人都感到沉重不安的事情;其次是來自成人自身因對事情不知所措而產生恐懼、不安感。因此,當「唔知、唔明」怪獸再出現時,我們需要智慧去判斷是出於有需要的「保護」還是自身的「恐懼」,讓孩子得到適當的成長機會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Comments


© 2025 by May Aresko Lam, APT, CCLS, RSW 

bottom of page